type
status
date
slug
summary
tags
category
icon
password
URL
案例背景
5月的雨夜,住在11号海景套房的周女士结束商务会议后,准备洗去疲惫。她是上海来的品牌总监,随身携带笔记本准备第二天的线上发布会。23:05,周女士在淋浴间打开花洒,享受着热腾腾的水气,却突然感到肩膀一麻,像被针扎般电击。
问题呈现
她惊叫着关水,看到吊顶灯具在滴水,“滋滋”声不断。慌乱中拨通总机:“我被电到了,还有火花!”当班总机立刻转接值班GSM林哲和工程部夜班主管。周女士心有余悸,声音发抖:“如果不是我反应快就要倒下了!”
处理过程
林哲带着随身急救包敲门,先确认周女士意识清醒,右肩有微红充血。他柔声解释:“我们先让医生检查,工程同事会立刻断电。”工程主管封锁浴室,拉下房内总开关并贴上警示标签,随后拆开灯罩,发现淋浴喷头上方的PU管老化裂开,水沿管道渗入灯具,导致电线短路。
“我明天要直播,手机电脑都在房里。”周女士焦虑不安。林哲迅速为她安排隔壁同档次的套房,将重要物品转移,并提供暖姜茶缓解惊吓。酒店医生检查后确认周女士未出现心律异常,建议观察12小时。林哲持续陪同,记录电击情况、拍摄设施损坏照片,并现场致歉:“这是我们的重大疏忽,今晚我会守在对讲机旁,任何不适请马上通知我。”
随后,工程部对11号房进行全面排查,更换所有潮湿区域的密封圈和漏电保护器。夜间,林哲主动提交事故报告并致电安全经理,申请启动设施安全专项检查。
第二天早晨,酒店安排定制早餐与临时直播间设备,协助周女士顺利完成工作。中午,酒店总经理携工程总监亲自登门致歉,提供三项补偿:免当晚房费、赠送机场送机、承诺一个月内覆盖漏电导致的任何医疗费用。周女士感受到诚意,在离店前写下建议:“请安排房间电路年度体检,不要让危险等到发生才重视。”
案例分析
- 部门管理层面:客房湿区设备巡检日常由客房与工程交接,但未区分“高风险房型”,同层套房的隐患未纳入特巡计划;夜班工程人手紧张,现场处置依赖个人经验,缺少标准作业指导书。
- 员工操作层面:值班GSM快速响应,但初期未及时启动备用房准备,使客人需等待;工程人员关闭电闸后未第一时间在区域外张贴禁入提示,存在二次事故隐患。
- 政策制度层面:酒店的设施预防性维护周期以季度为单位,未结合海边湿热环境调整频率;事故上报机制缺少对“电击等级”的判定,未自动触发风险复盘会议。
解决措施
- 工程部 & 客房部:共同建立“湿区设施红橙黄”分级台账,对海景套房等高风险房型实施双周检测;制定淋浴间灯具防水改造计划,安装独立漏电断路器。
- 前厅部 & 人力资源部:完善夜间客诉应对SOP,加入备用房预先锁定、证据采集、安抚话术模板,并开展电击场景演练,确保跨班交接清晰。
- 安全与质量管理部:修订设施事故上报制度,规定电击事件必须在2小时内向总经理办公会提交初步报告,并在72小时内完成根因分析及整改计划;建立年度第三方电气安全检测机制。
思考问题
- 当客人被电击但无明显外伤时,值班团队还需要坚持哪些流程,才能确保后续责任界定清晰?
- 酒店如何依据不同气候环境调整设施巡检频次,避免“表面达标、实则失守”的管理盲区?
- 作者:龚老师
- 链接:https://www.hotelenglish.cn//article/2ab4b0d4-ee78-81ee-a53c-f881bb9788e0
- 声明:本文采用 CC BY-NC-SA 4.0 许可协议,转载请注明出处。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