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ype
status
date
slug
summary
tags
category
icon
password
URL
案例背景
2021年4月20日00:50,入住城景1.2米双床房的刘女士被楼上持续排水声吵醒。声响从管道传来,像水柱冲刷墙面。她拨打前台,值班人员表示“5分钟后声音会停止”。声响短暂消失后又断断续续,刘女士再次致电,情绪愈发焦躁。01:20前台安排其换至江景1.0米双床房,并称“已升级”。刘女士到房后发现床宽减小,且噪音仍偶发,遂要求恢复原床型。经过20分钟沟通才重新安排同类房型,前后耗时约一小时。由于换至高楼层,密闭窗让房内气味浓重、空气闷热,空调仅循环换气,温度降至20度,刘女士在“闷/冷”之间反复切换,睡眠质量受损。
问题呈现
刘女士愤怒质问:“凌晨被水声吵醒还要自己折腾,为什么换房不一步到位?我需要双床,结果给我单床改小!”核心诉求:
- 尽快解决排水噪音,保障夜间休息;
- 在换房过程中保持床型与面积一致;
- 改善密闭式房间的空气质量和温度舒适度;
- 对凌晨折腾与服务体验给予补偿。
处理过程
- 初步排查:夜班工程确认噪音来自楼上排水立管水量过大;建议短暂停用后恢复正常。
- 临时调房:前台因高层房态紧张,先将刘女士调至江景1.0米双床房,未说明床宽变化,引发二次投诉。
- 恢复原床型:经过沟通协调,01:40重新安排同楼层另一间城景1.2米双床房,并由礼宾协助搬运行李。
- 空气处理:工程部为新房开启新风系统、放置负离子净化器,提供暖风机以维持室温。
- 补偿关怀:凌晨送上暖姜茶、耳塞,并承诺次日延迟退房至14:00。
- 后续沟通:早班GRO上门致歉,解释噪音源、窗体密封设计,并赠送免费早餐劵。
案例分析
部门管理维度
- 房态匹配不足:换房时未核对床型需求,信息交接不完整。
- 噪音源治理缺失:排水立管缺乏夜间巡检与水压调节机制。
- 空气质量控制薄弱:高层密闭窗未配置自动新风与除味标准流程。
- 补救意识存在:夜班迅速介入并提供延迟退房、餐饮礼遇。
员工操作维度
- 首次沟通模糊:前台简单承诺“等待即可”未说明处理办法。
- 换房执行不严谨:未提前告知床型差异,导致二次沟通。
- 服务态度诚恳:礼宾连夜协助搬运,GRO次日主动致歉。
- 舒适度关怀待提升:对于空气闷味缺乏标准化解决方案。
政策制度维度
- 噪音应对SOP缺失:对排水、空调、设备噪音缺乏诊断与记录流程。
- 换房流程尚不完整:未设“同级无差床型确认”机制。
- 空气质量标准在完善:尚未纳入房态验收表。
- 客户补偿指引需固化:依赖现场判断,缺乏统一标准。
解决措施
即时解决措施
- 噪音复检:工程部夜间排查高频使用房间的立管,调整水压、加装降噪棉。
- 换房清单:夜班实行“换房确认表”,包含床型、面积、朝向、空气状况等项目。
- 空气治理:为密闭窗房间配备独立净化器与香薰包,入住前30分钟启动新风。
- 体验补偿:向刘女士提供SPA券、延迟退房及下次入住房型优先权。
长效杜绝措施
- 责任主体:工程部、客房部、前厅部、市场部、人力资源部、运营管理部
- 工程部:建立《夜间噪音巡检制度》,对排水立管、冷却塔等设备进行定时监测。
- 客房部:在房态验收表新增“气味/空气流通”检查项,定期记录。
- 前厅部:上线换房确认系统,强制填写床型与理由,并短信告知客人。
- 市场部:优化房型宣传,明确不同床宽、密闭窗特性,设置“偏好登记”入口。
- 人力资源部:培训“夜间投诉安抚技巧”和“噪音应对话术”。
- 运营管理部:将噪音投诉纳入月度KPI,建立问题闭环追踪。
- 客户偏好标签:为刘女士添加“轻睡眠、需1.2米双床、关注空气质量”标签,确保系统自动匹配。
- 数据监测:引入噪音监测仪,超过阈值自动报警给值班工程师。
引导性问题
- 夜间设备噪音频发时,酒店应如何通过巡检与数据监测形成预防机制,避免客人被动投诉?
- 换房流程涉及多部门协作,如何设计信息化提示确保床型、空气等关键需求被准确满足?
- 作者:Miro
- 链接:http://miro.cx/article/2ab4b0d4-ee78-819e-b870-f43aa694c927
- 声明:本文采用 CC BY-NC-SA 4.0 许可协议,转载请注明出处。
